央广网深圳4月23日消息(记者罗世伟)21.0975公里、2小时40分42秒,一场人形机器人参与的马拉松赛事,不仅跑出了技术比拼的“高难度”,也将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推上聚光灯。
不久前,在北京亦庄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由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天工Ultra”顺利完赛并夺冠。赛事地形复杂,含多处坡道和急转弯,对机器人在导航、避障与稳定奔跑等多个维度提出技术挑战。据介绍,“天工Ultra”通过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路径规划,并可自主调整方向与速度,应对复杂赛道,其稳定步态全程领跑,引发关注。
赛事之外,“上岗”实践也在推进。4月22日,央广网记者随“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力广东”调研团走进优必选公司,见证这家聚焦人形机器人十余年的企业,如何推动人形机器人从“会跳舞”到“能干活”的技术跨越。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是全球少数拥有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企业之一。其最新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在多家汽车、物流和3C制造企业实训部署,完成智能搬运、物料分拣、视觉质检等任务。
人形机器人完成智能搬运任务(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我们的Walker S系列在工业场景主要进行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螺丝拧紧、零件安装、过程材料操作等任务的实训,是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并获得了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该公司首席品牌官谭旻介绍。
不仅如此,优必选正探索“群体智能”在工业场景的部署。今年,公司在某汽车企业智慧工厂完成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测试。通过群脑网络与网联中枢架构,Walker S1在人形机器人之间实现任务分配、路径共享与操作配合,突破了“单机智能”的局限。
自研的大模型与机器人操作系统,也是优必选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司训练了面向工业制造场景的规划大模型,结合“小模型”执行架构,在任务理解、操作优化和复杂路径推理方面实现突破;与此同时,优必选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框架也已部署于多类机器人本体,支持算法调度、任务控制和跨平台接入。
人形机器人(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这一切,离不开深圳“机器人谷”所提供的产业环境支撑。这片以南山区留仙大道为轴、依托深圳大学城打造的产业带,集聚了大批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与创新资源,从底层硬件、智能控制,到应用场景落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优必选、越疆、速腾聚创、云鲸等企业在此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推动形成涵盖感知、控制、执行等多环节的机器人创新生态。
当前,深圳正加快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根据《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至2027年,深圳将打造1200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落地50个十亿级应用场景,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教育与家庭应用等多个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已逐步“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展馆和更多真实空间。眼下,从深圳出发的人形机器人,已不止在马拉松赛道上奔跑。下一程,它们还将深入工厂、城市、社区,承接更复杂的任务,也为下一代智能技术的落地积蓄动能。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