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 冯方)近日,2024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葛海蛟就如何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发表了观点。

“当前,世界步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金融治理面临多重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新展开。从大国兴衰演进路径看,金融与经济共荣共生。从‘经济强’到‘金融强’,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是国家实力的积淀。”葛海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金融机构已具备迈向“强大”的基础性条件。

上述基础性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规模体量位居全球前列。二是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不断增强。三是国际化布局稳步拓展,助力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四是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与此同时,葛海蛟表示,中国金融机构在由“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依旧面临一定挑战,与全球领先同业及最佳实践相比仍存在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待提升,二是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待加强,三是跨越经济周期的经营韧性有待检验。

葛海蛟认为,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是艰巨之战,更是持久之战。总体来看,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发展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练好内功,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国内的低利率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要找准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平衡好功能性、盈利性的关系。摒弃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通过高水平精细化管理,增强业务拓展能力,动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发展韧性和跨周期经营能力。提升市场反应的敏捷度,加强内部联动和综合服务,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嵌入多元化应用场景,改善客户体验。特别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二是创新包容,服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要推动改革和创新,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适配性。特别是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金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跨越。在科技金融方面,要更加突出金融产品创新的适配性。在绿色金融方面,要实事求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养老金融方面,要分工协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产品服务体系。

三是优化布局,提升国际布局能力和竞争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金融机构需要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展变迁,持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中国金融机构应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加大在“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投入力度、强度,扩大完善服务经贸投资发展的全球化版图。要大力强化国际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满足国际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强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持续践行“互利共赢”理念,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化解发展中国家债务等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经贸金融合作。

编辑:牛谷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