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4月25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曾是风沙肆虐的生态脆弱区。漫漫黄沙一度侵蚀着这片土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然而,如今走进贵南,一幅“绿进沙退”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贵南治沙进行时(央广网发 更藏扎西 摄)
贵南县长期饱受风沙侵袭、草场退化之苦,防沙治沙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贵南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
在治理过程中,贵南县坚持综合治理,构建起稳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以往单一的造林模式,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在茫茫沙区,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精心挑选适宜的植物。高大的杨树、耐旱的沙棘等乔木,与乌柳、柠条等灌木,还有沙蒿等草本植物相互搭配、混交种植,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立体防护体系,不仅能有效固沙,还能涵养水源。治理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人工造林累计达到164万亩,其中28.6万亩的土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57万亩的区域通过封沙育林草的方式,在围栏的保护下,减少了人为干扰;借助草方格、沙障等工程固沙手段,成功固定了50余万亩的流动沙丘。
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央广网发 更藏扎西 摄)
技术创新是贵南治沙的一大法宝。当地积极与青海大学农林学院合作,首创杨树深栽造林新技术,还大力推广沙障设置、雨季直播柠条、容器苗造林等模式。就拿杨柳深栽造林来说,全县推广种植了25万亩,当年的成活率超过85%,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三年后的保存率也能达到约65%。这些先进技术让生态治理变得更加科学、规范。
贵南治沙的成功,还离不开全民的参与。每年,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纷纷响应号召,投身治沙造林。2025年,1400名干部群众踊跃参与义务植树,他们顶着风沙,挖坑、种苗、浇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4300亩的造林任务,种下了30万株插杆。这种“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共建机制,成为推动治沙工作的强大动力。
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央广网发 更藏扎西 摄)
如今,贵南的治沙成效显著,50余万亩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2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6%,草原植被盖度达66.21%,风沙危害明显减轻,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得到遏制,黄河流域贵南段的水土流失也得到控制。
贵南县2025年“三北”工程暨国土绿化行动启动会(央广网发 更藏扎西 摄)
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还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贵南县筹资450余万元修建青海贵南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设置有观景塔,还有丰富的展览馆。这里成为了党性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激发大家投身生态建设的决心。在经济方面,贵南县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以来,发放退耕还林草补贴达6.8亿元,草原奖补8.42亿元,958名生态管护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此外,每年还吸纳大量当地群众务工,带动578户3600余人增收,户均增收超9000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贵南县用实际行动证明,沙漠化可治,生态可修复。未来,贵南县将继续巩固成果、创新机制,让这片土地的绿色更加浓郁,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最美底色。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