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拉尔贯村是西宁市唯一未通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村民进城需翻山越岭,耗时约2小时;2021年,村民乘车仅需30分钟便可直达县城商圈。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湟源交通实现了从“规划图”到“实景画”,从“行路难”到“路畅行”的跨越发展,一条条公路见证着湟源县的沧桑巨变。交通蓝图凭借科学布局与高效推进一步步落地生根,让交通规划从纸面设想转变为纵横交错、畅通四方的现实路网,持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坚实交通基石。
从“主干动脉”到“毛细血管”,畅通城乡发展“高速路”
湟源交通牢牢把握开路先锋的战略定位,致力构建综合交通一张网,“十三五”以来,共投资5.47亿元织密农村路网,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两环四横十纵,南北环绕,东西辐射”的路网布局成形。截至“十四五”末,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从448.5公里跃升至594.7公里,7乡2镇146个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铺装比例、等级公路比例均达到98%、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9%、村通四级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3%,湟源峡、巴燕峡等“脑山变通途”,让老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越走越宽。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提升出行品质“新高度”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对农村公路、桥梁等设施安全风险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治,在隐患点位全面推广实施“微改造”,“十三五”以来,共投资1.64亿元实施病害整治项目26项、危桥改造9座、水毁涵洞修复10道。同时,密切关注群众出行需求“风向标”,紧跟城市发展变化“新步伐”,对线路规划与车辆调配进行精细优化,努力扩大公共交通的“辐射圈”,投资3353万元更新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41辆,出租车117辆,拉近群众“家门”到“车门”的距离,出行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交通线”到“经济带”,助力乡村振兴“结硕果”
一路带动百业兴、一路带动百姓富,阿铧美丽农村路、宗家沟旅游公路等9条路网,串联起山水林田湖、美丽乡村景,“二十四庄廓”等71家精品民宿、露营基地沿路开花,“湟源县丹噶尔最美乡村休闲游精品路线”成功入围全国20强最美自驾精品路线,“浪山浪水浪湟源”畅游的是绿水青山,转化的是金山银山。“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公交+邮政”助力快件村级派送率达到100%,打通沙棘、青蒜苗等土特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从“交通先行”到“交通领跑”,开启“十五五”奋进“新篇章”
“十五五”期间,湟源县交通运输局将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一是做好“海藏咽喉”路网提质加法,积极探索“交通+农文旅商”,谋划实施G109至日月山景区公路、扎藏寺至福海公路双车道改造工程等43项,估算投资40.47亿元,建设总里程478.26公里。二是做好“科学养护”病害处置减法,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技术”,鼓励各村以村集体经济形式成立“农村公路养护劳务公司”,提高养护效率、降低养护成本、推动绿色发展,延长公路使用周期。三是做好“茶马互市”内生动力乘法,围绕湟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集散中心,谋划实施建设铁路货运物流交易港项目,积极推动“客运站+多元服务”模式,再现湟源“茶马互市”繁荣。四是做好“短板弱项”隐患整治除法,抢抓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机遇,构建“一脑统管、一键调度、一体联动、一网共治”的智慧交通云平台,加快交通运输行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交通先锋保障。(刘建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