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化大潮中不能遗忘的乡村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城镇化加速,每年以近1500万规模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其中绝大部分是比较年轻的劳动力人口。随着年轻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生育率降低和户籍制度限制造成部分大龄转移人口回流农村,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高于城镇。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3.81%,而城镇为15.82%。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仅从粮食产量连续9年(截至2023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看,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承包土地更加容易实现流转和规模耕种,从而使得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城镇化、乡村劳动力转移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因此,城镇化总体上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有一类型(状态)的乡村,地处平原以土地(耕地)资源为主,又是主粮产区,居民以村落聚集居住、低收入生活处于温饱。这类乡村,年轻人和强壮劳动力大多进城或务工或者自主经营,也有一些人为了孩子上学搬到城里居住,留在村里居住人口大多为老年人口。

如此,这样的乡村面临着第一个问题是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证粮食生产。然而,这类乡村的发展和治理,不应该土地一经流转就万事大吉!需要政府和社会予以更多关注和支持。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老年人多,高龄老年人、独居老人多(空巢、丧偶),存在着老年人与子女代际之间在空间上、经济上、情感上的分离。农村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首先遇到的是老年人吃饭问题,可以说,这类乡村老年人能够吃饱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由于老人们的儿女(中年人和年轻人)大多转移到城市或者临近县城(镇)从事非农劳动,打工或者自主经营等,在生活、工作、抚养子女等方面自身存在较大压力,有存在“自顾不暇”的感觉和现象!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失去一定自理能力,有些老人丧偶后也失去了互助能力等,存在吃饭“将就”的心理和行为,生活质量降低,营养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现在和未来的乡村老年人,不能够被遗忘。老年人是过去的贡献者,他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应该于解决养老和乡村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老年人助餐是一个乡村应对老龄化的很好嵌入形式

老年人助餐成为当下应对老龄化中一个积极的形式,各地特别是城市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助餐,取得一些成功范例和经验,然而城市老年人助餐大多是政府购买服务为主或者予以补贴,也可以通过经营范围扩展补贴老年人助餐项目,在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在乡村却遇到各种困难。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低;二是虽然一些平原农村是聚集居住,但是村庄大小不一,小的村庄只有几百人或者甚至更少,即使是人口较多的村庄也就2千-3千人,且居住也相对分散,没有城镇以小区的方式居住集中;三是政府财力有限、村集体收入也不足以保障老年助餐获得持续支持。因而,城市或者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的老年人助餐模式不能够适应于相对贫困(上述的类型)乡村。

笔者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乡村老年人助餐调研,了解到“银杏家园”项目,为这一类型乡村的老年人助餐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银杏家园”项目是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项目以建设为老服务活动站点为核心内容,专注开辟为老服务实体空间,拓展为老服务线下场景。“银杏家园”项目围绕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就餐困难、防诈意识薄弱、数字化鸿沟等问题,设计了“助餐、数字、生活、健康”四大主题板块,提供便捷餐食、防诈宣讲、精神陪伴、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和数字化。

该项目首要锚定老年群体“吃饭难”“不营养”问题,各站点每月至少运营20天,每天要为老年人提供一顿午餐。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村相对高龄老年人的用餐困难问题,主要是可以保障老年人能够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和营养。该项目从老年人助餐作为切入,逐步开展一系列相关助老活动。

“银杏家园”项目独到之处在于不需要村集体和上级政府补贴,只需要村里提供场所、人员信息以及一些协助工作,项目具有自运行机制和亮点。

一是资金来源。短视频、直播作为抖音的一种功能,在“银杏家园”项目中,成为公益公众倡导及提升公益透明度的工具。老年人助餐站点注册有抖音账号,开站日每天中午定期直播,全面呈现站点运营状况,老人餐食标准情况,坦诚接受社会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短视频内容让更多人关注到项目,增大流量,获得筹款;同时提升了社会助老的理念,降低用户参与助老的门槛,提升公益效率,通过捐助进一步获得善款,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人员配备。每一个站点招聘至少一位社会工作人员,负责站点运行、统计和维护;配备一名厨师,可从本村招聘。

三是本村老年人参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在站点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做好用餐服务。

四是老年人既是受助者也是项目参与者。项目为低偿助餐公益,改善老人被救助的感受,提高到餐率,当地民政部门根据当地物价及老年年龄/收入情况,由执行社会组织面向老人收取1元不等的费用,以此提供更优质的餐标,老人缴纳费用后,感受由接受救助变成了“消费”,更有尊严感,缴纳少量费用,也有效提高了老人到餐率。同时,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看,该项目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通过平台对项目视频的流量扶持,使得项目得到了较大的曝光及资金募集,且视频的场所便是老年人参与的场所,因而受助的老人们也是项目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助餐引发出来的积极作用

一是引入平台经济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不仅仅是注入资金、更多是由此引发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和农村老年人自愿参与、增加交流和互助。对于农村养老涉及的健康管理、医疗照护等都有积极地帮助和促进作用。

二是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释放中青年劳动力积极参与到生产劳动,土地通过流转提高了农村土地生产率,增加了部分收入。

三是通过解决这些有困难的老年人用餐及营养问题,增加村集体的凝聚力和乡里乡亲的亲和感,对于乡村社会基层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四是为孤寡老人提供社交空间,让更多老年人感到温暖。老人因为参与助餐项目,每天中午有一、两小时停留在就餐地点,被动地打破了独居寡言的状态,与其他老人的交往和互动,改善了老人的社交能力,不与外部隔离,让身心保持健康。同时,也使得其他老年人对自己可能遇到困难时不再感觉悲凉。

五是会产生更多外溢的积极效应和作用。

可以说,这一模式在相对低收入的集聚居住的一部分乡村具有可推广和可复制性。

四、应注意的问题和完善之策

项目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可持续性,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保障问题。面向低收入的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助餐,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一餐餐食,更为重要的是保证老年人餐食质量和营养满足,而收费只能是象征性,收费远远低于成本,为了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行,则需要经费资金来源得到保障。这里相关企业投入和社会捐助又如何才能够持续保障呢?二是资金的筹措除获得社会捐助外,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及流量扶持而获得资金筹措,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视频及直播能够得到更多关注、持续关注呢?三是站点专职工作人员的保证。由于项目给予聘用的专职工作人员(具备社会工作能力)工资不会丰厚,这需要从事这一工作人员收入得到保证,且需要有足够热情投入。

项目完善措施建议:

一是适当收费和扩展营利服务。从长远来看,老年人助餐从开始的接近免费到逐步通过协商或者途径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是需要老年人承担得起、愿意承担的原则,每餐收取一定费用。此外,在条件允许(村里的场地空间、硬件条件等),可以拓展餐厅服务范围(面向全体村民),经营获得一些经费补充。当然,这需要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基本目标为前提。

二是直播形式和内容可以扩展。这类平原农村村落大多历史比较长,农村中人文趣事、传统文化节庆相比城市丰富;四季轮转、农业知识在城镇化中很多年轻人都已经远离这些知识;农村还蕴藏很多待开发的其他人文资源。因而,直播可以增加在不同时间选择不同内容,特别是时令餐食有关内容贯穿于助餐中。这当然需要工作人员储备这些知识,也可以请村里的老年人警醒讲述。

三是通过项目运行,应该使从村里走出去的中青年能够认识到项目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他们对项目的支持和关注,增强农村家庭能力建设;使得村基层组织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出应有作用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王金营)

(作者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徐佳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