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4月23日消息(记者李舜)3月19日20时06分,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南大队隧道中队接警,一辆载有心梗患者的救护车正通过胶州湾海底隧道驶向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请求交警护导。接到指令后,该中队迅速派警车在云南路隧道口等待。20时10分,警车、救护车会合,执勤交警立即开启警灯、拉响警笛,引导救护车沿胶宁高架路疾驰。20时20分,救护车辆抵达医院,病患被妥善安置后,交警返回岗位继续执行勤务。

这种“警医联动”的急救模式,在青岛并不罕见。自2020年7月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的通知》以来,青岛市公安交警、卫生健康部门,持续推动推进警医联动协作,切实保障急重伤患得到及时、专业、有效救治。

警医联盟 生命至上

2024年5月,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市急救中心建立起“生命至上 畅安护航”警医联盟联动机制,通过统筹公安交警、卫生医疗机构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紧密协作、相互支撑、常态运转。

公安交警部门采用视频接力、绿波放行、警车、摩托车带道、警力疏导等多种方法,保障急救通道畅通,同时,急救中心实时提供“120”救护车位置信息,公安交警部门按照“就近、就优”原则,合理配制并线方案,提升救援效率,切实保障救护车、护送急重伤患车辆的优先通行权。警医联盟联动机制打通“120”“122”急救信息衔接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送、同步调度,落实遇有突发事件,特别是交通事故伤亡警情时,做到实时信息共享,警医同步响应。

崂山公安交警铁骑护送伤者送医救治(央广网发 张磊摄)

常态运转 协同救护

为了让协同救护更高效,交警部门与医院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和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由院方开通送医“红色专线”“绿色通道”,让急重病患在救治中不受挂号、办理手续、排队就诊等条件限制,做到快速发现、及时救援、妥善救助。

青岛市急救中心组织开展交警一线警员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一线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积累和急救业务能力。公安交警部门针对“120”驾驶员进行驾驶技术、交通规则和车辆保障检测培训,着力提升“120”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水平。急救讲师以真实案例为依据,依托模型开展讲解操作,着重对交通伤员的急救处置、常见急危重症急救方法、心肺复苏与AED除颤技术等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力求重点突出、覆盖全面、贴合实战,全面提升交警应急救援能力。

黄岛公安交警铁骑护送伤者送医救治(央广网发 张磊摄)

疏通堵点 畅通生命通道

警医协作、信息共享,让急救无缝对接,而交通顺畅可以让生命救护再快一步。近年来,青岛公安交警部门通过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堵点改造、重点区域拥堵治理、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等举措,持续深化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进一步畅通“生命救护通道”。警医协作促进双方共同排查,整治医院内部及周边通行路线交通安全隐患,通过优化院区交通组织,有效畅通就医“绿色通道”。

在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突发疾病的患者、遭遇意外的伤者,都因一条条畅通的“生命救护通道”,得到了及时救治。截至目前,青岛交警共处置危难求助交通护导警情3190余起。其中,急救护导急重病患、伤员、孕妇等警情2600余起,救助事故受伤警情590余起。

编辑:刘佳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