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洙边镇,青口河畔桩机林立、铁臂挥舞。作为莒南县 “四水同治” 重点工程的南部蓄水工程二期施工现场,数十台大型机械正进行河道拓宽作业,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与轰鸣作响的施工设备,共同谱写着新时代水利建设的奋进乐章。在山东水利建设历史上,莒南县占据重要位置,这里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第一座水库——石泉湖水库。如今,全县187座水库、2394座塘坝、323条河流,在“四水同治” 战略下,重塑县域发展格局,将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莒南建设生机盎然
红色水利: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丰碑
莒南县水利工程的修建,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某部于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安营扎寨,当时,饮水难题困扰着军民。就在这艰难时刻,时任石泉胡村各救会会长李义丰,从“牛蹄窝蓄水”的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带领村民用一块块石块垒砌出一座坝长10米、高3米、蓄水量约200立方米的蓄水工程,化解了军民的饮水困境,提高了粮食产量,成为全省最早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石泉湖水库的经验被推广至全省、全国,1959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笔题词“山东水库之母”。时光流转,这座最初的蓄水工程,如今已与周边4座水库串联,形成 “五库连珠”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游览观光。
石泉湖村红旗广场
沿着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广场的木栈道拾级而上,“山东水库之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石泉湖村史馆的3座石碑格外显眼。近年来,石泉湖村积极筹措资金,在对石泉湖水库遗产修缮保护的同时,围绕村居红色资源,做优旅游产业,让曾经的老典型村焕发出新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莒南的水利建设驶入快车道。1958年9月,莒南县第一座大型水库——陡山水库破土动工。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数万建设者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肩挑手抬,历经10个月的艰苦奋战,一座总库容达2.7亿立方米的宏伟水利工程拔地而起。
截至2024年,莒南县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果斐然,各类水库多达187座,塘坝2394座,总蓄水量高达5.9亿立方米,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 “大中小微” 水利工程体系,打造出县级现代水网建设的“莒南样板”。
“四水同治”:构建全域覆盖水生态保护网
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莒南县以“水安全、水循环、水生态、水文化”为主线,实施总投资30.7亿元的水利提升工程,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治水兴县之路。
水循环实现价值倍增,莒南县投资7.8亿元,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泵站和管道,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日处理能力14万吨。通过61公里中水管网,将处理后的中水输送至钢铁企业用于生产冷却,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这种“取之于水、用之于水、还之于水”的循环模式,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
第三污水处理厂效果图
水安全筑牢发展根基,莒南县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成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现代化水厂,实现全县48万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同源、同网、同质”供水。针对钢铁冶金等产业用水需求,创新实施“三库串联”调水工程,将陡山、石泉湖、相邸三座水库连通,形成年调水能力2亿立方米的供水网络,保障了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精品钢基地等工业园区的用水安全。
水生态扮靓城乡颜值,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项目为契机,整合资金6.67亿元对5个流域的25条河道进行生态治理。通过河道清淤、岸坡绿化、湿地修复等工程,打造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带。如今,莒南已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4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沂蒙大地徐徐展开。
水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石泉湖村史馆通过图文、实物、场景复原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军民共建水库的感人场景。相邸水库移民展览馆则记录着1.2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这些文化载体与水利工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创新实践:激活发展的澎湃动力
彩旗飘舞、机器轰鸣……莒南县板泉镇刘庄闸处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
近年来,一批重大钢铁项目在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落地生根,莒南县工业用水量猛增。据统计,按照现有取水许可权限,临港区精钢基地规划2025年达到1400万吨精品钢生产规模,预估年用水量将达到4200万立方米。
为保障工业用水需求,莒南县新的“西水东调”工程——莒南县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成后能实现工业再生水利用量约14万吨/日,不仅保障了钢铁产业用水,区域水生态系统也得到有效恢复与保护。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莒南县正加速实现从“水利大县”向“水利强县” 的跨越。水利建设带动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高端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莒南的治水故事仍在续写。当前,该县正谋划投资15亿元实施 “水网+乡村振兴”工程,通过水系连通促进城乡融合,以水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升级。(林超 王海全 徐俐莉)

关注精彩内容